深入基层大走访大调研活动中师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及其解决的基本思路
发布时间: 2012-04-05 浏览次数: 1703

201111月起,校党委结合中央关于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要求,从学校实际出发,在全校组织开展了深入基层大走访大调研活动。校党政领导分成3组,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广泛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走访基层单位59家,举行各类座谈会65场,直接听取意见1098人次。同时,在校园网开设了意见反馈专栏,收集留言204条,共计3.7万多字。经过全面梳理和适当归并,共列出具体意见727条。

校党委常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议对这些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提炼出需要校领导班子着力推动解决的11个方面的突出问题。20121月,校领导班子务虚会集中研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2月,校党委常委会进一步研究和确定了解决思路。3月,校党政联席会议对整改任务进行了分工,明确由负责的校领导带领相关部处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在提交校领导班子会议审议通过后抓紧落实整改。

一、校区功能定位与办学空间问题

各校区的功能定位和学科布局不够明确,部分学科和院系的空间过于分散。枫林、邯郸校区办学空间紧缺问题十分突出,校区大部分单位的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和人才引进受到严重制约。

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1)明确校区的功能定位和学科布局。邯郸校区以本科生教育和人文社会学科为主,江湾校区以理科基础学科为主,枫林校区以医学学科为主,张江校区以应用学科为主。

2)实施枫林校区改扩建工程。修订完善校区改扩建规划。充分利用校区有限的土地资源,争取提高建筑容积率和总建筑面积。进一步明确功能分区,东园以行政办公和科研活动为主,西园以教学活动和学生生活为主。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有序推进改扩建工程。

3)加快江湾校区开发建设。调整校区建设规划,适当提高建筑容积率,增加规划的总建筑面积。数学、物理、化学、生态环境等大楼争取年内开工建设。生命科学大楼抓紧竣工验收,尽早投入使用。

4)适时调整邯郸校区规划。邯郸校区和江湾校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考虑。在江湾校区规划明确后,适时进行邯郸校区规划的调整。

二、学科建设问题

学科发展的层次不够清晰,重点不够突出,方向不够明确。学科分布存在“碎片化”现象,有的学科分散在多个单位,难以形成整体合力。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与学科发展的需求结合得不够紧密,资源配置机制不够完善。学科评估体系还不能比较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科发展状况。

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1)加强学科建设的规划。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定位出发,根据科技和学科的发展趋势,加强学科发展的谋划,在学校层面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的层次、重点和方向,确保若干学科率先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2)加强以大学科为基础的学院建设。按照学科发展的规律,把学科建设和平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学院的主体地位,使学院成为名符其实的办学实体,更好地促进学科的交流融合。

3)完善学科发展的投入和保障机制。在明确学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学科发展的层次、重点和方向,科学合理地配置学科建设资源,加强中期评估,强化建设监管,提高资源投入的成效。

4)建立复旦特色的学科评价体系。总结国内外学科建设的经验,建立符合学校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评价体系,定期评价各学科建设的成效,有效推动重点学科的建设。

三、创新平台建设问题

对现有平台的支持和服务不够到位。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在“985”主要高校中明显偏少。对国家级平台的谋划和培育不够。跨学科平台建设的思路和方向不够明确。

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1)加强现有平台的建设。明确目标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服务保障,着力支持国家和部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2)积极谋划新的国家级平台。抓住十二五有利时机,瞄准国家的战略需求,立足学科基础和优势,重视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文理医科平台的谋划运作,培育一批以冲击国家级平台为目标的重点研究平台。

3)完善平台建设的思路举措。进一步完善跨学科平台建设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与政府、企业、医院等合作建设平台的路径和办法。

四、本科教育质量问题

通识教育尚未贯穿本科教育的全过程,不同学科大类缺乏个性化的通识教育方案。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选课机制不够完善。本科教育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改革,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科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

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1)修订完善本科教育培养方案。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构建复旦特色的本科教育体系,修订本科教育培养方案。把通识教育理念贯穿本科教育的全过程,按学科大类设计通识教育方案,合理安排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适度减少教学时数,着力加强实践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明确课程标准,落实课程准入、评估和退出机制,保证课程质量。按照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完善学生选课机制。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进展,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大力倡导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进一步推动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特别是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深化教学评价改革,创新评价的思路和方法,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

4)理顺本科教育管理体制。研究制定本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整体方案,进一步理顺教务处、复旦学院、专业院系之间的关系。加强书院建设,进一步发挥书院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全面发展的育人平台的作用。

五、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专任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队伍规模偏小,教学科研支撑人员队伍比较薄弱。高层次人才数量不多,优秀年轻人才储备不足,部分学科队伍青黄不接。人才引进标准单一,程序和周期过长,造成人才引进困难和中途流失。职称晋升标准相对简单划一,评价体系不够合理,还不能体现不同学科大类的特点。

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1)进一步落实人才强校战略。调整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制定学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把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作为考核院系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的重要内容。

2)科学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按照学科建设规划的要求,制定校院两级人力资源规划。适当扩大师资队伍规模,着力引进和培养学科领军人物、高层次优秀人才、有较大潜力的青年人才,大力加强专职科研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和科研助理队伍建设,逐步形成规模适中、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3)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的途径和办法。建立全球范围内各学科领域领军人物和高层次优秀人才的信息库。结合校院两级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引进工作机制,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4)完善人才的培养扶持政策。完善职称晋升机制,合理设置岗位体系。建立更加体现质量导向、符合学科特点的学术评价标准,完善各学科大类的学术评价体系。加强对新引进人才和新入校教师的关心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尽快融入新的环境。

六、校院管理体制问题

二级单位的设置不够规范,校院两级的职责比较模糊,权责不够统一。学校管理权限过于集中,二级单位办学活力不足,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1)制定系统的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学校关于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校院两级的权责,明确改革的目标、方法和步骤,充分发挥校院两级的积极性,有效增强二级单位的办学活力。

2)加强二级单位的规范设置和能力建设。总结二级单位设置的经验,以学科为基础,逐步规范学院等二级单位的设置。完善学院的党政联席会议、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基本治理制度,健全学院的行政运行机构,充实学院的党政管理人员队伍,着力提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3)在试点基础上稳步推进。选取若干个设置较为合理、管理基础较好的学院进行试点,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完善总体方案,逐步推广实施。

七、医学教育管理问题

上海医学院的具体权责不够清晰,医学口五个办公室和学校职能部门的关系亟待理顺,医学口内部的管理体制还不明确。医学生招生的方式、数量和结构还不适应医学事业发展的需要。

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1)理顺学校与上海医学院的关系。制定学校医学管理体制调整的实施意见,确立上海医学院框架下的医学学科管理体制和相对独立的管理职权。医学管理部门是学校职能部处在上海医学院的延伸。

2)理顺医学口内部的管理体制。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上海医学院统筹、协调和管理医学教育的功能,加强医学学科整体建设,理顺医学口各学院、科研平台和附属医院的关系,实现统筹发展与资源共享。

3)着力突破医学学科发展的瓶颈。改进医学生招生工作,增加招生人数,优化招生结构,完善招生方式,提高生源质量。抓紧引进和培养学科领军人物、高层次优秀人才、有较大潜力的青年人才,壮大医学人才队伍。推动落实附属医院部市共建机制。

4)促进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总结学校以往经验,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成功做法,大力促进医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完善跨学科人才培养与合作研究机制,积极培育和布局学科交叉的新增长点。

八、校区管理体制问题

校区管理体制不够明确,校区管委会与机关部处的职责分工比较模糊。机关部处向校区的职能延伸不够到位,师生办事很不方便。条块协调不够顺畅,管理服务效率不高。

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1)明确校区管理的体制。校区管理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体制,制定学校校区管理条例,对校区管理的重要事项作出明确规定。

2)加强机关部处的职能延伸。相关部处的职能向各校区延伸,派出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进驻校区。各部处派驻人员实行集中办公,有效提供服务,方便师生员工。

3)加强校区管委会的职能。校区管委会代表学校统筹、协调和管理校区相关事务,统一领导机关部处派驻在校区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保障校区正常运行。

九、中青年教师住房问题

教师周转性住房总量紧缺,校区分布和户型结构不够合理,无法有效满足中青年教师租住需求。商品房租售价格过高,许多中青年教师无力租住和购买。住房问题已成为稳定队伍、引进人才的重要制约因素。

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1)积极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充分利用政府的保障性住房政策,出台相关配套措施,鼓励教师租住政府提供的公共租赁房和其他形式保障性住房,有效改善中青年教师和引进人才的住房条件。

2)努力改善周转房租住条件。千方百计增加学校周转房数量,特别是成套房数量。完善周转房租赁政策,严格周转房租住管理,改善周转房居住条件,进一步满足中青年教师的租住需求。

十、教职工收入待遇问题

教职工的收入待遇有待进一步提高,不同单位教职工的收入差距较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收入待遇标准缺乏竞争力,整体薪酬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1)稳步增加教职工收入。积极开源节流,增强学校财力,逐年提高教职工的收入待遇。调整完善整体薪酬制度,增强吸引人才的竞争力。

2)完善收入分配机制。适当调整收入分配政策,逐步缩小校内收入分配差距。在普遍增加教职工收入的同时,注重向收入偏低的群体适度倾斜。

十一、机关干部作风问题

机关部处主动服务、主动协调的意识不够强,推动落实的能力和执行力有待提高。部门职能划分不够清晰。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离建设一流大学的要求还有差距。机关工作的考评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1)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机关进人用人机制,健全学习培训制度,强化激励和淘汰机制,拓宽干部成长空间,畅通校院两级党政管理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制定绩效考评办法,将师生和院系的评价作为机关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机构建设。顺应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趋势,明确机关职能,适度精简机构,规范科室设置,核定岗位编制,加强学习型、服务型机关建设。

3)加强效能建设。优化服务流程,加强部门协调,积极推行集成化服务。提高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在机关部处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完善规章制度,简化审批程序,狠抓工作落实,提高工作效率。

4)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明确转变机关作风、加强机关建设的要求。推动机关部处建立联系基层、深入一线的长效机制,提出方便师生、改进作风的具体措施,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明确了以下分工:

(一)校区功能定位及校区管理体制(含办学空间)问题,由朱之文、陈晓漫、陈立民、王小林、许征负责。

(二)学科、创新平台、基地建设问题,由杨玉良、金力、林尚立、桂永浩、陈晓漫负责。

(三)本科教育质量问题,由杨玉良、陆昉、蔡达峰、陈立民、林尚立负责。

(四)师资队伍建设(含教师住房、教职工收入)问题,由杨玉良、陈晓漫、王小林、刘建中、许征负责。

(五)医学教育管理问题,由朱之文、桂永浩、王小林、冯晓源负责。

(六)校院管理体制(含机关干部作风)问题,由朱之文、刘建中、王小林、陈晓漫、许征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