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仁德,医脉相承!欢迎报考复旦强基基础医学专业 |
发布时间:2024-04-26 浏览次数:820 |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
医者,生而平凡,只是在平凡中坚守着不平凡。
近日,《复旦大学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发布,基础医学专业为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强基计划基础医学专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标未来领跑者,选拔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帮助他们成长为勇攀世界医学高峰、堪当健康中国建设大任,掌握未来的复旦人。
医脉相承 大师辈出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由颜福庆先生创建于1927年,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医学院。1959年入选全国16所重点高校,1985年更名为上海医科大学。2000年,上海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
在复旦上医近百年发展过程中,众多大师名医倾情加盟,仅解放后国务院首批认定的国家一级教授就有16人,位列全国高校第二。迄今,复旦上医已经培养了60余位两院院士,可谓是群贤毕至,薪火相传。
基础医学是医学的基础。正如闻玉梅院士所说:“基础医学是医学这棵参天大树的树根,是医学这艘远洋舰的压舱石,是医学这个宝库的地下宝藏”。基础医学院于1992年由上医基础医学部更名成立,2012年恢复建制,已发展为全校师资力量最雄厚、开设本科生课程最多、覆盖医学专业最全的院系。学院219名教师中,不仅有4位两院院士,还有重点联系专家5名、“长江”“杰青”等人才25名,国家“四青”人才41名,获批8个“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学院正副教授、研究员全部参与本科教育教学,每年为本科生开课400多门次。
一流学科 医学基石
一流学科建设助力本科教育
学院的基础医学是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是首批国家优秀理科基础教育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在历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稳居全国前三。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基础医学拔尖学科基地和“强基计划”试点专业,2022年持续列入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第五轮教育部学科评估(2020-2022年)中,基础医学学科位列全国顶尖学科行列。
学科群助力学生科研实践
基础医学学科通过整合建设,形成了以神经生物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理学、医学形态学四大“学科群”为基础,脑科学研究院、脑科学转化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等重要基地为支撑的发展体系。同时大力推进学科增长点建设,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科整体水平稳步提升,其中神经科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理学、药理学四个学科ESI全球排名前1%。通过科研实践,创新培养,将强基计划的优秀人才打造成未来能够担当重任的医学科学家。
公共平台服务一线教学
为了更好地建设一流学科、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学院还建有多个公共平台,服务于人才培养需要。其中P3实验室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助力上海分离出毒株;形态学平台中的病理标本博物馆是亚洲最大的病理博物馆,人体科学馆、临床解剖中心、病理诊断中心也各具特色,成为学生学习基地和向社会开放窗口。
体系构建 使命担当
复旦大学于2020年颁布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提出了“2+X”培养模式,通过通识教育的拔尖培养、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自主发展来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根据医学院的培养目标建设强基计划培养方案,为培养强基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系统的顶层设计,为强基计划护航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具有一套系统的顶层设计方案,包括教学方法改革、特色鲜明的教材编写、能力为本的师资培养以及注重成效的形成性评价等,让学生能够获得更优质的师资力量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加强教学评价,为强基计划拔尖培养保驾护航。学院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4门,上海高校市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根据本科生培养计划自编主干教材10余本,配套微课400多门,编写融入实验技能和进阶性实践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系列教材。学院教师主编的大型参考书《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现代免疫学》、《组织学》等多次荣获国家图书奖。
课程建设和体系优化
1.拔尖人才培养与荣誉项目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强基计划将拔尖人才培养与荣誉项目相结合,通过多种荣誉项目激发优秀学生原动力,鼓励优秀本科生在学习上更自主,勇于挑战自我,磨砺自我。学院开设大学分、研讨性、实践性、闯关式的荣誉课程:《脑科学前沿》、《医学微生物探秘》、《寄生虫感染的原理与实践》、《生物医学信息学》、《免疫学基础与临床应用》、《代谢分子医学与疾病》 和《解码疾病的医学遗传学原理》,并通过课题研究、科研志趣、综合素养的考核方法来培养综合能力全方位提升的优秀人才。
2.专业课小班化教学
学院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开设不同目标的课程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本科生一年级主要学习大类基础和通识教育。第二、三年开始专业核心课程的修读,包括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其中医学基础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器官系统整合式课程,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及实验课程。其中器官系统整合式课程由十大系统和知识体系组合形成模块,采用大堂授课、微课翻转、小组研讨、案例教学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三年级开始引入进阶必修、进阶选修及荣誉课程作为专业拓展和强化课程。
3.本研衔接培养未来医学科学家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强基计划将本科生培养和研究生培养完美衔接,旨在给学生多种选择,创造更多可能。学生在本科毕业后可以沿着本学科方向继续深造发展,也可以向学科交叉方向深造发展。
4.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在整合课程之外,基础医学院开设了器官系统知识模块课程、前沿与交叉课程、实验实践核心课程。通过形态学、功能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核心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优秀学生可以在校内外、国内外实验室轮转,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接受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训练。学院聘请临床医生参与基础课教学,以重大疾病为切入口,从健康和技术发展的角度帮助学生熟悉临床思维与需求。
5.论坛讲座 国际交流 拓宽视野 促进创新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不定期举办科学人文论坛、大师论坛、院长论坛、尚医论坛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讲座活动,为拔尖人才培养助力,以他山之石激发学生改革创新的潜力和思维。在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学生可以听到国内外在其领域造诣深厚的教授讲座,甚至有机会可以面对面与国内外顶级杂志主编对话。与此同时,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将对外交流和国际化培养贯穿于学生培养之中,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提升科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专业地发展。
6.教学方法改革 多元交叉训练
在系统完备的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开设多层次学习课程,推广虚拟仿真、慕课、在线课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成果,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参与实验、现场学习、临床实践等,注重学生能力的多元交叉训练,加强个学生性化培养。
7.科创项目丰富多彩 跨学科培养成效显著
复旦大学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每年会提供多个科研项目,如䇹政学者、望道学者、卿枫学者、福庆学者、曦源项目、正谊学者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主动学习的动力。同时,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注重人文教育,旨在让每一位学生成为真正有温度、有仁心的科学家。
四、强基计划 拔尖培养
更新的培养方案,承载着希望
学院更新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改革学习模式,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选择、培养、衔接。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基础专业培养课程、专业进阶选修、数理化生多门荣誉课程。
全程导师,基础临床导师互聘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强基计划采用全程导师制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每一位学生将配备一位学业导师,导师会给予学生学涯规划建议、进行专业的学业指导、帮助学生培养专业科研素质、拓展学术前沿视野,从而尽早充分发掘可塑之才的潜能;加强临床实践,培养转化理念,以培养未来的医学科学家高端人才为目标。
对标未来基础医学科研和教育事业领跑者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师生坚守“为强国奋斗、为人群服务”的精神传承,在科学攻坚上屡创第一,在潜心治学中创造奇迹,为国家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推动医学科学进步提供不竭动力。
“人生意义何在乎?为人群服务,服务价值何在乎?为人群灭除病苦。”无论是科研教育,还是临床坚守,基础医学,都将用博爱与担当构筑守护人类生命的屏障。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让我们一起做“医路奋斗”的践行者,奏响青春华章!
未来的医学科学家,我们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