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教育、人才、科创,这是上海两会上的复旦声音!
发布时间:2023-01-14  浏览次数:34
 

1月10日,上海两会大幕拉开,来自复旦大学的8位市人大代表、18位市政协委员出席会议。我校全国政协委员受邀列席会议。围绕上海发展大事大计、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复旦代表委员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教育、人才、科创、民生……他们关注哪些领域的哪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聆听,来自2023上海两会上的复旦声音。

焦扬: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创新是一座城市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关键所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上海要走好创新发展之路,一定要持续激活教育“源动力”。

“高校肩负着推动科技驱动发展、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的使命,复旦大学正以‘大人才战略’,着力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上海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说,复旦将人才工作摆在学校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地位,党政齐心,全校形成合力,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人才计划,既有党委综合的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指导意见,也有战略人才引进工作政策、战略人才培育工作政策,还有向基层下放资源、调动各级人才工作积极性的“资源包政策”,希望对人才既引又育、引育结合,让在复旦校园每一个人都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焦扬表示,当前,对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海初步形成了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六大重点产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近三年,学校在三大先导产业领域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00余名,获得各类国家级人才计划支持110余名,再创历史新高。同时,加快推进三大先导产业领衔任务,如,在集成电路领域,推进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集成电路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新一代集成电路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建设;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实施“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研究和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研究,加快推进上海应用数学中心建设,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大数据试验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在生物医药领域,系统生物学研究设施列入“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储备项目,推进“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研究,实质推动“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等。此外,学校还建成了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和青浦复旦国际融合创新中心,构建创新人才集聚和培养高地,承接上海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和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创新高地的重点任务。其中,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聚焦生命健康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前沿,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模式,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任务,促进国际顶尖科研团队和科研人才集聚和培养。青浦复旦国际融合创新中心则聚焦新工科和医工融合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产业策源创新,依托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实现科教资源对社会人力资本的有效溢出。

赵东元:个性化、兴趣化培养才是真正的教育

今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后五年,高质量教育体系总体建成,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全球城市先进水平。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赵东元认为,这是一个宏大的目标。

“从目前来看,教育的财政投入、师资力量、环境等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赵东元说,师资力量包括教师质量与师生比,尤其是小学教育,要给孩子们营造出个性化发展的环境,最好是一个老师对十几个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新,是一座城市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赵东元表示,发展愿景已绘就,前行之路上还有不少挑战需要克服。“我正在做基地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基地主要是吸引人才、聚拢人才的平台,背后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深入去做。”赵东元说,“政府工作报告写得很全面,比如提到了要深入实施基础研究特区计划、‘探索者’计划等。那么,下一步‘探索者’计划应该怎么启动?我们如何利用这一计划真正吸引到人才?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要抓紧时间去推进的。”

钱军:健全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助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协调推进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以金融“活水”激活创新“活力”,是上海推进科技创新的一大特色和显著优势。围绕如何健全科技金融支持体系问题,上海市政协常务委员、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钱军介绍,统计数据显示,上海高水平科研成果、海外人才吸引力等领域排在国内前列,但科创企业活力不足,尤其是缺少全球和全国的领军科创企业,成为科创中心建设的一大短板,这既有产业和企业的原因,也有金融支持不够的问题。上海金融要素齐全,市场完备,但服务科技创新仍需进一步发力。

为此,他建议:首先,发挥风险投资机构对早期科创企业的支持作用。建立健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创投相关的法治环境建设,促进创投机构运用可转换优先股等模式与初创企业发展深度绑定,通过创业者收入与现金流绑定、分期融资等,加强投资者保护的同时强化初创者持续做大做强企业的激励。为更好提振市场预期,建议进一步明确对科创方向创投资本的“绿灯”监管原则。其次,发挥国资创投基金对科创型中小企业的支持作用。国资产业基金应建立市场化的项目投资评价体系和基金管理团队的市场化薪酬制度,重点探索非控股投资和母基金运作等模式,多渠道吸纳资金并配以市场化投资运营,全面提升上海国资的运作效率和投资回报率。针对近期成立的“上海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进一步明确对“专精特新”等科创型中小企业适当倾斜,鼓励银行为成长期科创企业发放“选择权”贷款。第三,发挥资本市场对科创企业的长期支持作用。针对科创企业发展周期,建议依托A股试点注册制的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市场支持更多科创企业上市,鼓励已上市企业加强资本运作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建议监管部门完善上市公司并购的相关制度设计,降低科技领域的并购限制,促进更多的未上市科创企业通过并购等方式多元化退出。

田梅:牵头推动国际大科学计划,打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在市政协专题会议分组讨论上,上海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执行院长田梅提到,后基因组时代,我国科学家牵头的“人类表型组”已被学界认为是继“基因组”之后的下一个“大科学”,将成为生命健康领域的战略制高点和科技创新策源地。

田梅表示,虽然他们在牵头发起和推动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中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也看到了目前所面临的更大挑战。例如,在科技创新方面,如何持续保持领先、抢先收获成果?在国际化人才高地建设方面,如何做好人才的引进、培育和使用,不断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在多学科协同创新方面,如何做好“政产学研用金”等要素打造最优生态,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效率?

她建议,以人类表型组研究为契机,打造科学示范生态,试点完善科技创新微生态。推动人类表型组研究就是推动跨领域交叉的“大科学”,按照“确保引领、抢先收获”的总体思路,以“创新策源”和“示范推广”为两条主线,加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表型组相关工作,提出上海经验、上海方案。同时,她建议盘活上海都市圈海归人才内循环。

陆帅:优化本市居住区高大乔木布局,让上海更美丽、更亲民

过去十年,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楼在绿荫中,人处花海里”,已经成为事实。但上海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陆帅注意到,在上海市居住区高大乔木的布局方面,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出现了由于树形增长过大过快、枝叶生长过密的情形,直接影响了居民居住房屋安全、通风、通行等。针对这一问题,他针对本市居住区高大乔木布局优化进行提案。

陆帅建议,首先,针对本市居住区高大乔木布局不当的问题,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市管理部门可要求各区调研并调整和优化本市居住区高大乔木布局计划。其次,抓住季节及时调整居民居住区的树木布局。凡离居民住宅墙面超过成年树树冠半径的树木,建议移栽至适宜的地方。对需移栽的高大乔木在本居住区无法落实移栽地和不适宜在本居住区栽种的,可以作宏观调剂,或由绿化部门的苗木基地收储。第三,市有关职能部门今后要对居住区绿化设计中高大乔木布局作审核把关,对基层绿化实施方案及时提出指导意见。对新建楼盘的绿化计划,要求高大乔木的布局必须合理、留有生长余地。第四,优选长寿树种、抗病虫害树种,尽量避免或减少将来因喷洒药液污染环境,从另一方面影响居民生活。

陈新:构建失能老人康复服务体系,挽救传统上海早点

作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陈新对于民生问题尤为关注,在本届两会上提交两份相关提案。

第一份关于养老。他与多名委员联名提案《关于构建15分钟生活圈内社区失能老人康复服务体系的建议》。建议包含三方面:一是要重视康复服务制度建设,大力宣传康复理念。二是开展康复服务同质化培训和管理。建立康复治疗师专家库,开展社区机构康复治疗师岗前培训、上岗合格资格评定以及执业定期培训的学习制度等。三是引导社区开展康复服务。设置康复治疗站点,建立失能老人信息数据库,引导失能老人获取便捷的康复服务。

第二份提案则关于早点。各种特色小吃往往是一个城市的名片,而早点更是城市烟火气的体现。“但现在包括‘四大金刚’在内的传统上海早点濒临消失,比如麻球、糖糕、包脚布、羌饼,还有老虎脚爪、酒酿饼、带鱼饼、香脆饼,恐怕现在的年轻人或者新上海人可能听都没有听说过。”陈新等10名委员联名提案,呼吁保护和挽救传统上海早点。提案建议有关部门开展相关调研,确定一批传统上海早点名录;鼓励和扶持一批居民区附近的家门口早餐店,适当降低开店门槛;恢复甚至增加流动早餐车的数量,鼓励其优先提供传统上海早点。寻找能够制作濒临消失的传统上海早点的师傅,通过媒体宣传,或者通过举办上海传统早点制作大赛的方式,让上海市民了解上海传统早点,推进上海传统早点的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