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底有泥,眼里有光 | 复旦大学“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走进奉贤参访学习 |
发布时间:2021-06-07 浏览次数:2587 |
5月23日,复旦大学“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来到上海市奉贤区,同奉城镇青年一同走进基层,在农田耕作中沉淀初心,在纪念场馆中寻访红色记忆,在新城建设中展望未来蓝图,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学史力行开新局,奋发有为建新功。
脚踩泥土,重温初心
脚陷在深深的水田里,每走一步路都格外艰辛——当天的学习活动从奉城镇护民村的农垦实践开始。戴上草帽、穿上雨衣和水田鞋,队员们脚踩泥土地,手握秧苗,亲身体验农民插秧的不易以及粮食的珍贵,以实际行动缅怀袁隆平院士。在当地村民的带教下,队员们还体验了编草绳等传统劳作。对于从来没有下过地的队员们来说,满腿的淤泥和搓红的双手便是辛勤劳作的最好见证。
劳作间隙,志愿服务队师生代表在奉贤区奉城镇团委副书记瞿佳雪的带领下来到老党员谢龙卿家中慰问。43年党龄的谢龙卿老人一生勤恳工作、为国奉献,家中三代人同时担任基层党支部书记是老人最感欣慰的事情。通过聆听老党员的入党历程,师生代表们愈加坚定初心、矢志奋斗。
队员一行还参观了护民村村委会,现场实地学习基层如何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深入了解了“民呼我应”民情员岗位运作和奉贤区“四堂间”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今天农垦实践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艰苦,只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奋斗过程中的一小点,如今的中国和当年的中国不一样了,但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值得被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作为一名学生,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切实践行刻苦学习这一本职;同时作为‘星火’志愿队中的一名讲解员,要好好磨练讲解功底,丰富理论知识,让讲解更有深度、更有情怀。”志愿服务队队员许韫祎如是说。
缅怀烈士,红色参访
奉贤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奉贤博物馆、中共奉贤县委旧址、李主一烈士纪念碑、奉贤区烈士陵园等都是奉贤红色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中,讲解员娓娓道来,用一个个故事以及馆中的一张张照片和一段段文字,带领队员们重温70多年前抗美援朝的伟大历史,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不畏艰难困苦、保家卫国,为完成崇高使命,慷慨奉献出自己的一切。队员杨宁表示,“我们要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巨大贡献,更要付诸实际行动,利用好学校的红色资源《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做好讲解工作,在讲解中把革命红色文化传扬出去。”
在奉贤博物馆中,队员们详细了解了奉贤的人文历史和红色记忆。大家在李主一烈士的照片前驻足许久,李主一烈士在1927年初创立曙光中学,积极进行革命工作,建立奉贤第一个中共地下支部。就义前,他坦然嘱咐家属,“我为革命而死是光荣的,替我在曙光中学操场后面买两亩田,就把我葬在那里,坟墓旁立块石碑,碑上题‘死得其所’4个字,这样我虽死犹生……”
参观结束后,队员杜宇轩发出感慨,“李主一烈士让我想起了我们‘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身为一名党员,不管是在硝烟烽火年代,还是在如今新的伟大征程中,我们永远不能退缩,要永远心怀使命和担当,像校歌中所唱的那样‘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
传播火种,砥砺奋进
当天,奉贤区团委副书记郑雷刚、奉城镇党委副书记李丹、奉城镇团委副书记瞿佳雪与“星火”志愿服务队一行开展座谈。郑雷刚副书记和李丹副书记对复旦大学“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的到来表示欢迎,他们介绍了奉贤新城和奉城镇的建设发展情况,并表示“‘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是一支寻求真理味道的队伍,而奉贤的星星之火也是从奉城开始的,红色的精神一直在血脉中流动。”他们还向复旦青年学子发出了走进奉贤、奉献奉贤,到奉贤广袤基层施展才华的诚挚邀请,欢迎同学们为城市建设建言献策。
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孙冰心用“初心之旅”、“红色之旅”、“奋进之旅”来总结本次参访学习活动,通过本次活动,师生队员们真正感受到了!。
座谈会上,“星火”队员们和奉城青年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了讨论。志愿服务队队长钱威丞介绍了队伍建设情况和进一步深化党史学习成效的创新做法。志愿服务队队员秦艳晖回顾了参与“望道”读书计划的感想,“通过对《陈望道传》文本的自主学习,对陈望道老校长的生平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老校长所说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进行革命’的人,传承好《宣言》精神。”奉城镇党群办青年代表瞿临丰则从运用好红色资源、打造好红色地标的角度分享了党史学习的感受。
“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与奉城青年在雨中、风中、泥土中的联组学习活动暂时画上了句号,一颗小小的种子却已经扎根在队员们心中,以所学回报社会,在讲解中把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同革命红色文化传扬出去,任重道远。
文:栗皓楠、范佳秋
图:胡杨、刘艳琴、谈思嘉、乐活奉城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 邮编:200433 | 电话:(86)021-65642222Copyright©2014 复旦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