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创新铸就“双一流”青春奉献强国梦,做掌握未来的复旦人 | 校长许宁生为学生上思政课
发布时间:2017-12-23  浏览次数:850
 

同学们,你们现在是2030岁之间,到了202020352050年,你们的青年时代与壮年时代,正是国家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候,你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220日,校长许宁生以“‘双一流’建设与道路自信”为主题向在校学生讲述复旦人的初心、使命与实践,勉励青年学子凝心聚力、乘风破浪,在新时代的大发展之中勇担使命、更创辉煌。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中国梦引领新航程,中国梦包含强国梦。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未来20-30年你会有什么大担当?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理解?愿意为其构建奉献什么?你对‘双一流’建设,尤其是复旦的‘双一流’建设有何好的建议?你觉得自己应该马上做些什么,才不辱复旦人的使命?”许宁生向同学们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开启了这堂思政课。


新变局:“强国梦”召唤“复旦愿景”

复旦人要做掌握未来的人,要有愿景,要看到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规划,才能最后成为有成就的人。”许宁生带领同学们回顾了国家、上海及复旦正在发生的变化。

许宁生精心准备了课件,通过今年“复旦-中植科学奖”颁奖典礼和“求是奖”颁奖典礼等活动的视频和图片,介绍了诺奖得主丁肇中、杨振宁、Michael Levitt等著名科学家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也展示了复旦对标全球科技发展前沿所做的努力。

当前,世界格局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动,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复旦大学也正在砥砺奋进,不断推进人文、社科、理科、医科、新工科的布局,努力提升教育水平,国际影响力和科技创新度不断增强。

复旦的成长与民族和时代的号召紧密相连。救国、报国、强国,串起了复旦人112年来“为何读大学、为何办大学、如何办大学”的主线,复旦人践行着“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笃志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点亮“社会之光”。

复旦大学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努力奋进,如今如何回应十九大提出的要求?这是我们现在考虑‘双一流’方案时提出来的问题。大学的发展跟国家发展密切相关,我们要公布的方案也与此紧密相关。”

学科建设这个词,是我们中国人提出。能够由中国继续引领产生好效果吗?关键是能否孕育出一流大学。”许宁生认为,随着中国越来越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越发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差距。

国家有愿景,大学也有愿景。许宁生向同学们展示了复旦大学一流建设目标中的一段文字:“到本世纪中叶,学校在育人、学术和文化等领域具有全球卓越的声誉,取得若干举世公认的学术成果,汇聚、培养一大批世界知名的学者,在多个学术研究领域引领全球创新,在中国文化与传播上体现强大辐射力,办学质量和社会贡献得到广泛认可,整体水平处于顶尖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我们的建校愿景是为国家强盛建设一流大学”,许宁生在思政课上的这一论断,既是对百十年来复旦人奋斗目标的精准总结,更是对新时期复旦人开拓创新的殷切鼓励与热切动员。


新时代:“世界一流”的建设使命

一流大学的建设与百年复旦的初心一脉相承,与强国梦、中国梦的实现紧密互动。“新时代,复旦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国家为使命、以世界一流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开放发展为支撑,更好地践行复旦人的使命。”

校区建设是同学们关心的话题。对此,许宁生为大家展示一幅幅校区新图景。崭新的枫林校区已投入使用;张江校区未来规划为“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全面对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江湾校区的科研和体育设施已经陆续落成;邯郸校区也在改造升级中,启动了新图书馆建设规划、化学楼改造、材料楼更新等系列项目。

许宁生着重向同学们介绍了学校在科研方面的规划与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国际智库中心、中华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上海新媒体实验中心、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质子重离子中心、中国南方脑影像中心、“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脑与类脑智能国际创新中心、国家级老年疾病临床医学与儿童医学中心……许宁生对复旦正在推进的重大项目如数家珍,发展中的复旦大学让同学们心潮澎湃。

复旦大学为“双一流”建设绘就了三步走战略蓝图,许宁生向同学们一一道来,“2020年以前,继续提升文理医的学科优势,完成新工科的布局;2025年以前,发挥人文、社科、理工医五大学科门类的总体优势,打造新型综合性学科门类,引入新优势;2030年以前,五大学科门类整体一流,新增的综合性学科门类确立领先地位,引领世界大学学科体系革新,实现顶尖世界一流大学目标。”

复旦大学的一流建设,将重点围绕一流人才、一流师资、一流成果、一流贡献四个内涵。”许宁生讲到,双一流建设要有使命感,要和国家战略相结合,发挥党委在学校事业发展中把关定向、保驾护航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集聚高端人才,全面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健康中国。


新力量:青年复旦人的笃志笃学笃行

学生是大学最宝贵的财富,是学校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双一流’建设的生力军、实施者也是受益者。”许宁生勉励青年学子:“同学们要把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内化为使命和要求,外化为实践和行动,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坚定自己的志向;把个人的学习和研究兴趣与复旦的一流建设紧密关联起来,笃志笃学笃行,写好一流学术人生第一笔。”

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许宁生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讲话,勉励复旦学子笃志。许宁生讲到,复旦人要铭记李登辉老校长“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又引用物理系校友方守贤院士和重大先进典型钟扬教授的人生信条,勉励同学们无论人生境遇如何,始终要把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深深植根于为国为民为天下的事业中,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汤钊猷、闻玉梅、谭其骧、陆谷孙、蒋学模、陈望道、裘锡圭、樊嘉……许宁生以十余名复旦榜样的鲜活事例,鼓励复旦青年要有志于学,“做一流学术研究”。一流的学术,源自不断地探索与创新,而“创新”要求学子们敢于发问、宽容失败、激发兴趣。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年轻人更要坚守专一。“要坐冷板凳。我们的大教授,他们有不少很年轻就开始积累,都是经过长期积累才取得后来的成就。去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你们一定会非常感动。”

笃行促进笃学,笃学促进笃志,笃志又引领笃学和笃行。许宁生还特别强调,复旦人要“知行合一”。而在这个过程中,青年学子要努力做到学思践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个人学习与导师培养的关系,努力学会融入团队、跨学科交流、合作共赢。“学者的胸怀很重要,有容乃大。团结合作、团结攻关的精神很重要。这里头,要把笃志、笃学、笃行形成有机的联合。”


新征程:在不断登高中掌握未来

早上八点多,许宁生就早早来到了教室,与早到的同学们亲切交流。一位同学在课后激动地说:“许校长开场就说,校长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经常跟同学们在一起。他在课前和我们聊天、谈专业,就像一位学长。而单单是他提前到教室这种对于课堂的敬畏之心,就足以让我们受益终生。”

课堂最后,许宁生与大家分享了歌曲《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再次勉励青年学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希望大家作为掌握未来的人,不断处在登高的过程中。”

我期待着大家的好消息!”在许宁生的祝福与期盼中,本次课程圆满结束,课堂上响起热烈的掌声。

“‘复旦人是要能够掌握未来的’,许校长的这句话既是期许,更是要求。”新闻学院2017级硕士生温晓宇说:“通过这次报告,我们看到了学校为‘双一流’建设绘就的宏伟蓝图,更深感我们青年一代学子在完善自我与服务国家战略过程中面临的全面挑战。在当下,我们应当要向‘五为四守九不要’的学习观对标,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时刻准备接受祖国的挑选。”

哲学学院2017级博士生田博毅在课堂上就学校的规划与学生的关系进行提问,课后,他难掩兴奋:“校长的思政课振奋内心,‘双一流’建设不仅是指向未来的,更是功在当下的,扎根在中国办大学,不仅要靠我们自己走出标准,更要靠每一个复旦人怀着初心奋斗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