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百年征程照初心,旦复旦兮绘新篇!复旦大学党史学习教育纪实
发布时间:2022-01-27  浏览次数:238
 

寒假伊始,伴随着复旦学子的返乡路,690余个社会实践项目开启。走访中共云南一大会址”“走访红十三军教育基地”“地雷战纪念馆参访及访谈”“四川省岫云村乡村振兴实地调研”“双碳目标下浙江省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探究”“西藏鲁固社区基层治理现状调研”……有的深入历史情景,沿着先辈的红色足迹,感悟初心的力量;有的深入发展一线,调研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真实变化,追寻使命的方向。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复旦人没有停下脚步。

回望2021,那些共同的记忆依旧传递着力量——深入历史的震撼、感悟思想的伟力、隆重庆祝的振奋、面向未来的信心、奋斗新程的决心交相辉映;

回顾党史学习教育,复旦人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这场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精神洗礼,让立德树人的根本扎得更深,教育报国、创新强国的枝叶生长更盛,让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照亮“国之大者”,心中所信更坚定、脚下步伐更坚实。

1+13”个工作方案确保规定动作手势清、自选工作方向明;三个阶段周密布置、有序安排,三线联动压实责任、扎实推进;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教育活动与庆祝活动、学习教育与中心工作四个相结合,推动党内教育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7个巡回指导组加强对34家二级单位的指导监督,确保学习教育不留死角、不留空白……

这一年,复旦大学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统一部署,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精心组织实施,有力有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抓出特色、学出成效、干出水平。庆祝建党百年前夕,学校党委被党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学习研讨“深下去”,宣讲研究“火起来”

岁入大寒,《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的参观者依旧络绎不绝,走进“信仰之源”,体味“真理之甘”。没有参观者时,这栋小楼里也时常可见身着红色上衣的“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眼前是看过不知多少次却又不觉驻足凝神的史料图片,手里是本已烂熟于心却又重新被标记得密密麻麻的讲稿,口中念念有词,只为把党史学得更深、把新思想悟得更透,把宣讲陈望道老校长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

材料科学系博士生左宗正就在为新春前的一次讲解做准备。他要把过去一年的学习与感悟融入讲解,2021的一幕幕历历在目:

622日,包括他在内的100名复旦大学生新党员齐聚《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在新落成的陈望道雕塑前,面朝党旗庄严宣誓。

624日,他与4000余名复旦党员在庆祝建党百年主题党日活动中一起过政治生日,入党誓词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响彻现场红色海洋。聆听校党委书记焦扬主讲的五史相辉映,初心照百年主题党课,与大家共同回顾复旦人百年来听党话、跟党走,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故事,加快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奋力创造新时代复旦新奇迹的豪迈宣言在心间激荡。

71日当天,他在天安门广场现场观礼、心潮澎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总书记的这句话在我耳边不断回响,更加激励了我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讲解时深植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念,让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火炬长燃不熄。

不仅有一堂堂党史大课将学习教育不断推向高潮,更有融入日常的潜心自学、集中研讨,全面覆盖的专题党课、专题培训;不仅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更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力求学深悟透、入脑入心。

从四个阶段历史,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再到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从老渔阳里探寻星火初燃,到中共一大纪念馆追寻初心启航;从理论名家解析中国共产党创造百年辉煌的秘诀,到企业工程师解码前沿技术与产业发展……校领导班子以上率下、示范引领,在潜心自学基础上,组织开展专题辅导报告、集中研讨、现场学习等各种形式集体学习19次;全校46个二级党委、1042个支部结合学科特点、工作特色开展各类学习活动,累计超过1万场,覆盖近10万人次。

“学”是根本要求,“讲”则是必要责任。

从毕业生到新生,从党支部书记到新进教职工,从基础教育教师到机关党员干部……这一年,书记、校长15次走上党课、思政课的讲台,更带动校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一线、走进师生讲授专题党课,推动各级党组织书记上党课1245次。

“我是踏着父亲的足迹前行的,我一辈子要为人民而写作,传承和发展红色基因。”“我今年90岁了,我们现在的生活这么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一起创造的,没有党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9月,全新亮相的望道大讲堂七一勋章获得者吕其明、黄宝妹请进了校园,分享他们听党话、跟党走的光荣一生。林宝军讲述北斗问天、十年铸星,闻玉梅、李圣青讲述服务人群、报国攻坚……这一年,校内外先锋模范与青年们面对面,那些许党报国的故事时常唤起热泪,更引领坚定的信念。

《“四史”大家讲》《解码百年大党》《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等多个系列视频微党课100多集,总点击量超过5000万人次;党史故事我来讲,红色精神我来传新媒体微党课展评中,各院系学生党支部、党章学习小组拍摄174个微党课视频;中山医院党委党旗下100个成长故事微党课,跟帖量累计980多万;华山医院党委党的光辉照征程班后一小时微党课,吸引超1万人次在线学习……这一年,党课既有面对面的交流,也突破时空的隔阻实现线连线的传播;既有领导干部、名师大家的主讲,也激发起广大党员和普通师生的热情。

学党史、讲党史,人人都是主体,但也不可缺少一支有组织的先锋队、专业化的主力军。

“要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实践基础,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既要立足当下,讲清楚‘共产党是什么,干什么’的问题,也要立足长远,讲清楚‘为了什么,继续什么’。”“理论创新围绕道路、制度、价值体系和实现方式不断拓展、深化和系统化,是党始终保持强大领导能力、自我纠偏能力、适应变化能力、应对挑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的重要原因。”……如何开展好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宣讲?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的专家们聚在一起,结合自身研究深入探讨,多学科交汇碰撞出新的火花。

这是他们这一年里第三次集体备课。这支由校党委书记任团长,党员校领导、校“两大工程”专家、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和宣讲工作的专家学者、党史研究专家、离退休老党员同志等都加入,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新闻传播、经济学、国际关系、公共管理、法学、社会学、环境科学、公共卫生、医疗健康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宣讲团,深耕创新理论研究,把握学科发展前沿。

全年宣讲600余场,覆盖听众10万余人次,专家宣讲团和博士生讲师团、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等学校各支师生理论队伍一道身体力行,把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带到一线,既做到全覆盖,又讲究分众化,既服务学校师生,又面向社会公众,让学习起来、教育起来、体验起来。

高质量的宣讲需以扎实的理论研究为基。2021年近尾声之际,复旦大学也交上了一份厚重的理论答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简称两大工程)一期20本著作集中发布,并同步向育人工程转化,启动建设课程9门、教材14本。

4年耕耘,6大系列35个研究项目,40多位知名学者带领近200人团队集团军式作战,以高质量研究成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助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在一期建设的良好基础上,复旦大学继续启动实施两大工程二期建设,聚焦系统性研究再深化,聚焦成果转化再拓展,聚焦学科融合再攻坚,聚焦体制机制再创新,不断提升理论高度、育人深度、学科厚度、组织力度。

育人根本“扎下去”,红色资源“活起来”

“正因为了解了您们的故事,我本人正经历着一场思想乃至人生的升华。从您们身上,我明白了信仰的强大,真真正正地理解了什么叫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想,完成你们未竟的事业,就是对你们最好的报答。”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前夕,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墓前,一位来自复旦的青年共产党员给安葬在此的陈延年、赵世炎、陈乔年等烈士留下了一封手写信。

2021年全校发展党员居上海高校首位,专任教师党员发展人数较2019年增长3倍;2021届毕业生赴基层重点单位就业、选调生人数又创新高……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复旦人理想信念更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决心更坚定;青年学子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志向更坚定,一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道出心声。

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为了上好百年党史这堂“大思政课”,引领广大师生赓续红色基因、筑牢信仰之基,复旦大学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同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相结合,紧扣时代主旋律、育人大课堂、奋斗大舞台,实施“党旗领航·铸魂育人”项目,以党建领航思想政治教育、领航教师教书育人、领航教育教学改革,完成“四史”微课程、红色资源库、支部生活案例、主题党日方案、精品教材、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实践育人基地等党建思政“7100”系列建设任务。

“这门课详细介绍了共产党的历史,而且老师的知识和素养非常丰富,对学生的引导做得非常好,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历史,更培养了我们对党和国家的热爱。”“这门课的教室里面,永远满满当当都是人。” 这门在学生中口碑较高的热门课程,就是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艳华和副教授薛小荣共同讲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

2021年,在学校党委系统谋划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部署下,复旦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开齐四史系列思政课,累计覆盖学生2800余人。以系列思政金课为代表,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学校继续抓住课堂育人主渠道,绘就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育人同心圆。

思政课建设方面,除开齐了“四史”系列思政课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等2门思政课程入选了全国一流本科课程,并衔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参与编写了《四史大学生读本》。

各院系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及时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新闻学院党委把学习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研讨融为一体,计算机学院党委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打造VR校史馆,高分子系、现代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党组织发动教师更新教学内容、建强教学团队、提升育人实效。

以党史学习教育领航新使命,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融入课堂主渠道的同时,复旦大学还积极打造新场域、拓展新载体,让红色基因植根更深,让信仰信念入脑入心。

复旦烈士雕塑和纪念广场在相辉堂东侧落成揭幕,“恭迎烈士回家”;雕塑名家吴为山设计的陈望道雕塑在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全新亮相,以纪念望老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和百折不挠、追求真理的理想信念;新时代上海高校党建创新实践基地在复旦大学启用,全景展现新时代上海高校党建创新实践成果;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落成揭幕与《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交相辉映,将信仰、爱国、科学,融为一体……一个又一个红色新地标的落成与揭幕,让一个又一个红色故事被无声讲述。

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陈望道老校长之子、信息学院电子工程系退休教师陈振新同志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既是一段耄耋老人矢志不渝追求进步的佳话,也是复旦大学党的建设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复旦人坚持不懈以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对“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最生动的诠释。83岁光荣入党的他传承望道老校长坚守一生的信仰,更将红色精神力量传递给更多年轻人。

各院系离退休老同志走上讲台、走进支部;经济、数学、材料等院系和科研机构综合党委依托上海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沉浸式现场教学;附中党委成立附属中小学“望道”研习社,推进大中小学党史学习教育一体化……一次又一次第二课堂的延伸与拓展,让一段又一段鲜活党史被娓娓道来。

通过打造红色地标,发挥榜样力量,复旦大学让红色教育基地成为“教室”,让红色文化资源成为“教材”,让先辈模范成为“教师”,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一体化学习平台,让党史学习教育在校园内外各个场域如火如荼开展。

复旦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原创系列校史展演剧《追梦百年》在相辉堂上演。剧目取材自真实历史事件,用三个故事生动再现了百年党史中复旦人与党同心、与国同行的精神风貌,让代代传承的复旦精神通过艺术的滴灌浸润心田。

“在演绎中与革命先驱‘对话’时,我更深刻地理解,他们是在用一生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剧中饰演王朴烈士的杨宁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硕士生,也是 “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剧中,他饰演的王朴烈士拖着遍体鳞伤的身子、戴着镣铐走上舞台中央,颤巍巍地接过江姐绣制的五星红旗,奋力地嘶喊出来,举旗!。《绣红旗》音乐响起,现场的许多观众眼眶里浸满了泪水。一位观众感慨道在幽暗的监牢里,王朴烈士经受了残酷的拷打折磨依然不屈,这是信仰的力量!

“党史+党建”“党史+美育”“党史+实践,学习新场域在打造与延伸,教育新载体也在创新与拓展。

“赓续红色百年·365行动光荣在党50纪念章颁发、重温入党宣誓……全校庆祝建党百年活动超过5000场,将党史学习教育不断推向高潮。

“印记初心”大众篆刻作品展不仅在校内受欢迎还登上了地铁10号线,《追梦百年》《我们的西迁》《山河无恙》等原创话剧感人肺腑,声聚初心、筑梦百年师生庆祝建党百年合唱比赛振奋人心,红歌快闪、舞蹈专场演出、合唱音乐会、民族音乐会精彩纷呈……校级重大文化活动30余场,让党史学习教育在丰富的艺术场景中走心走实。

“百年复兴路、时代新长征”教师社会实践,“看需求、悟变化、讲担当”学生社会实践……全年社会实践累计立项2340余项,参与超过2万人次,引导师生在生动深刻的历史场景、改革情景、奋斗前景中筑牢信仰之基。

为民服务“沉下去”,踏上新程“干起来”

“再小的事,落实到具体层面也是大问题,大家脱口而出的就是遇到的难事。”

“来到复旦,复旦就是家。人才安居才能安心,在复旦安定生活才能好好工作。”

“通识教育不是解决后面5年专业教育问题,而是解决后面30年成长发展的问题。

“学校正不断改善第二课堂育人条件,努力完善体育艺术活动空间,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同学们要培养艺术体育兴趣,锤炼思想品质,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师生所忧、我必念之,师生所盼、我必行之。从人才住房到子女入学,从办公用房到实验室安全,从学生宿舍到活动空间,校领导深入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第一线实地调研,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倾听所需所盼,了解堵点痛点,制定化解疏通之策,谋划改革发展实招。

学以致用、以学促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落脚点在一个“行”字。复旦大学党委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着力当前、着眼长远,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以师生“急难愁盼”为准绳,以服务社会需求为牵引,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形成长效机制。

各级党组织共开展实事项目839项,其中253项为重点项目,370项纳入长效机制清单;落实先锋岗、责任区、突击队等工作机制,组织党员为身边群众办实事3500余项;130余个党支部与社区、街道党支部结对共建;开展200余项志愿活动,动员近4000人次参与,累计服务时长超过3万小时……一连串数字,见证的是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锤炼的是真真切切的为民情怀。

这一年,许多可见可感的变化获得师生点赞:

“一网通办”升级了,复旦eHall在线运行事项达到285项,今年新增公共交通联名卡等35项服务,校内电子签章系统让纸质证明文件打印量同比下降60%

《复旦大学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管理办法(试行)》出台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通过赋权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科技成果完成人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更高了;

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正式开放了,这方曾居住过多位名师大家的区域星光熠熠,展现学脉、承载精神、丰富文化、凝聚力量有了新场域,开展理想信念和科学人文教育有了新地标;

江湾校区移动餐车正式营业了,可选食品有十余种,每天可保障800-1000人次就餐,以食堂为中心、星点布局校园餐饮服务点的新格局便捷了师生用餐……

这一年,许多复旦人走出校园,把社会责任扛起来:

在云南永平,9年书写脱贫攻坚高校样本,如今脱贫摘帽不脱手,聚力乡村振兴,拓展帮扶格局,启动乡镇和院系“1+N”的结对帮扶,进一步深度激活帮扶资源,形成长效化、常态化的帮扶机制;

在上海的街道,219名学子组成人民城市青春实践团,在政务见习过程中沉浸式体验一线治理,探究人民城市建设之道,感悟时代发展以及背后的思想伟力;

在陕西的乡村,博士生医疗服务团汇集附属医院10余个优势科室的专业力量,免费接诊1000余人次,把优质的医疗服务,带去最需要的地方;

化学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院系组织党员深入街道社区开展科普辅导、智慧助老服务和疫苗接种宣讲;公共卫生学院师生开展中老年人数字健康服务的研究与实践;儿科医院为异地就医贫困儿童家庭打造“小布家园”,一年来已提供超4000个房晚的免费住宿……

改革发展谋实招、三全育人见实效、科研攻关创实绩、资政为民献实策、救死扶伤建实功、报国成才求实学、服务师生增实惠,七类实践活动中,党员们奋勇争先,让“党员先上”的标识更鲜亮,广大师生、医务人员、管理服务人员也被带动起来,投身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热潮。

何为新局,怎样开好新局?何为“第一个复旦”,怎样建好“第一个复旦”?

“十四五”是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奠基五年,也是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关键五年。未来五年,复旦如何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12月初,天气渐寒,复旦校园里却开启了一场如火如荼的系列研讨,吹响了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行、加快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集结号。

在系列研讨开幕论坛上,校党委书记焦扬指出,“第一个复旦”,一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大学;一定是为党和国家培养第一流人才、代表国家站在全球竞争前列的大学;一定是特色鲜明、引领创新、享誉世界的学术殿堂,是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人类文明进步不断作出重要贡献的大学;一定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发展,服务国家社会成效显著,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健康中国有重大作为的大学;一定是师生一德、满足人民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美好向往的大学。

“复旦人依靠创新报国走到了今天,必然要依靠‘日日新、又日新’走向未来,这就是‘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所展现的精神境界,是镌刻进复旦人骨子里的精神烙印,也是建设‘第一个复旦’的动力源泉。”校长金力则强调,建设“第一个复旦”,就是实现一代代复旦人的强国理想、卓越梦想,要凝聚“国之大者”的共识、融合创新的共识、高质量发展的共识。

围绕党的建设、师资体系、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科研创新、服务发展、医学建设、治理能力等专题,系列研讨火热展开,建设“第一个复旦”的广泛共识正不断凝聚,建设“第一个复旦”的任务书和路线图正进一步明确。

以学习教育促整改,着力构建“1+4+N”制度体系,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的落实机制进一步完善,全校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进一步增强。

以学习教育开新篇,完成学校“十四五”规划纲要及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研制实施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以高质量学习成果推动高质量发展。

集中学习教育有时限,践行初心使命无穷期。2022的钟声敲响,复旦大学吹响持续深化、久久为功的号角,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不断增强历史自信、提升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前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写下新的复旦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